重要通知:
当前时间:

年味之二 写春联与炸年糕

时间:2022-01-27 09:34  点击:810 作者:​韩和平 来源:乡宁老体协

    年,总是在提早的盼望中,如期而至;又在未尽的满足里,悄然而去。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年都是一个隆重的仪式,是一种温热的情节,是无论天南地北、纵使风雪都无法阻挡的那份对团圆和幸福的守望,是祖国大家与千家万户无数小家喜庆和欢乐的凝聚,是植根于心、融化于血的文化传统与生命符号。


   如今,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文化的多样,人们过年的形式也更加多样,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和浓浓的年味,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。我的家在吕梁山南端山区的一个小村落,村里的年,延续着辈辈相传的朴素传统,也经历着时代变迁带来的新变化。但依然年味十足。


    年味是啥?年味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;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;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;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;是不管认识不认识,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;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,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……这就叫年味!


    现在居住在城里了,在繁华的街市里,整天熙熙攘攘的人群,上顿下顿的鲜肉蔬菜,换上脱下的皮草、羽绒新衣,使往昔期盼过年的情结悄然褪去了不少色彩。乡下那种磨豆腐、手搓馃、蒸枣花、割羊肉、买猪肉、选菜蔬等等都在超市里能买到了,人们似乎不那么在心了,因为大年初一超市也在正常营业,不需要大包小包的存放。至于备干柴、打旺火、置鞭炮也因为居住所限和环保的强化,不象村里那样比谁家火旺,看谁家鞭长、听谁家炮声大了。而我最感兴趣的春联,也淡出了视觉,以前的春联大都是买红纸自己写的,内容大多是祈求老年人福寿安康,年轻人茁壮成长,家庭平安和睦;盼望庄稼五谷丰登,瑞雪兆丰年之类的。红红的春联贴上去,浓浓的年味渗出来。现在的春联内容大都是盼望发财日进斗金的。门楼越盖越高,对联越贴越长,字体也越来越大,可是内容却越来越单调,总给人一种攀比炫富的感觉。


    眼下已到腊月初三了,午间的太阳懒洋洋地悬在空中,凉风飕飕,忽然听到楼下一女声在叫卖“卖——糯米软面——了,卖——糯米软面——了”,妻以为我看书睡着了,轻轻地推我,“起来,去给咱买几斤软面,月尽炸糕。”腊三十炸糕,是我记事以来从没间断过的,奶奶如此、妈妈如此、妻子接着也如此,用奶奶的话说“月尽炸糕,继往开来,来年办事就高”。所以传承下来了。


    在乡下时,腊三十,是我最忙活,又最开心的一天。一早起来,我就搬炕桌、研墨、割红纸,先把自家的春联写出来,不等写完十几副春联,就有村里人拿上红纸来了,嘻嘻哈哈中我就嘴不停手不歇的写一天,有时村里人家响起了接神鞭炮,我还写不玩,村子尽管不大,四十多户人家,每家至少四副对联,有的还要车上的、牛圈羊圈门上的,200来副对联若不是平时就根据各家拟好存留,确实应付不了,更别说字写的好赖了,多年下来,村里老小都知道我的习惯,字写不好是不会让拿走的。村里几个喜爱写字和文学的,初一拜年期间挨家挨户地浏览品评,作为一年的闲谈佐料。


    也就是在这样忙乎的情况下,妻子也要蒸软馍,捏年糕。当然扫院子、堆旺火柴、挑满水缸的事就由来写春联的哥们干了,但炸糕的事只能由我来干。


    每年的糕馅子,妻子会依据儿女们的口味和喜好,做出红豆沙的、枣泥的,红糖伴蜂蜜的各种,味道都不错,但我觉得是最简单最好吃的要数红糖伴蜂蜜。当年糕下入滚烫的油锅中时,“沙——沙——”的响声和泛起的油花象欢庆的喜乐和舞蹈。软糕炸好之后会微微鼓起,咬着口感柔软。轻轻咬一口,烫烫的馅料瞬间会流出来,吃着非常过瘾!


    除夕晚上,烛台上点起了红烛,香炉里焚上了香,蒸好的枣花子也摆上了供桌,然后端上热腾腾的炸糕,上天汇报的神仙也被朴素的人们甜上了嘴。现在想来,在所有过年的吃食中,年糕应该说是最富于精神性的,它首先是供品,承载着人们向列祖列宗表达的意愿。人们为它倾注了最多的辛劳,也倾注了最多的心意。


    现在人们抱怨年味儿淡,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。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,人们对年的需求、对年的情感,是存在着的,只是找不到载体,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。 当下,春节及其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。然而,我们并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,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没有创造出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。因此,放在我们眼前的,就是建设“年文化”这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。我们必须对“年”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,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,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,设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,完美地转化为未来的文化的年,让手写春联和炸年糕恢弘广大,一年更比一年高!


陈靖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