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通知:
当前时间:

扣人心扉的亲情书写 ——读薛玉凤女士的散文

时间:2022-07-28 10:02  点击:1659 作者:贾北安 来源:洪洞县老体协

    或许,这一刻来的似乎有些突然;或许,她压根儿就没有想到;或许,这件事她早就忘却了。当她走上领奖台,双手接过荣获全市“光荣在党”征文一等奖证书时,会场上掌声雷动,她强忍着兴奋和喜悦,激动的真有点泪眼婆娑。她叫薛玉凤,系洪洞县老体协党支部组织委员,她获奖的题目是《惟愿春秋献给党》。


    这篇获奖散文是以庆祝建党100周年,追忆她的入党经历为线索,通过对党、对亲人、对同志、对故土的崇拜和敬畏之心,将内心的感受和对党的认识、对工作的敬业、对亲人的真情以及生命最初的记忆留下印记,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无怨无悔的奋斗足迹。


    初识薛玉凤女士,是退休后在老体协工作期间。虽然,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,我在县教育局工作时,就听说她是县城东风中学教学能手,却未曾谋面。直至到了老体协,尤其是读了她的散文后才对她有些初步了解。


    其实,一个人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和丰腴宝藏。薛玉凤女士是“槐乡根祖圣地,幸福老家洪洞”人,她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,求学是在山西教育学院;工作时先在教育系统,后到县煤炭局工作。她的生活经历与工作变动都为她的散文写作,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。


    薛玉凤女士写散文,特别注重细节。有时就是一回眸的印象,一瞬间的感念,但经她细活细作之后,读来就让人过目难忘,耿耿于怀。当读到她的散文《惟愿春秋献给党》时,往往会被其真诚、圣洁、善良、美好的感情所打动。


    人的一生的依托是父亲、母爱等至爱亲情,也是人成长的导师。她对党的认识和信仰源于家人。《惟愿春秋献给党》一文中,提到她的父亲是抗战支前民兵模范。她以真挚的语言,质朴的风格,从父亲儿时拿起红缨枪,站岗放哨传递消息,长大赶车牵驴送弹运粮,抬着担架救伤病员,亲历的那些抗战支前的小故事娓娓道来。像电影镜头一样慢慢回放、穿插、推拉、摇移的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,尤其是父亲在病危中讲述了他的故事,释发出来的人间大爱,让人印象极深:有一次,在去峪门口支前的路上,子弹从他的头顶嗖嗖飞过,当时年轻也不知道害怕。由于长途行军民兵们有些疲惫,为鼓舞士气,比他大两岁的外甥也就是我的表哥担任他队的教导员,命令父亲喉几嗓子,父亲奉命随即将担架递给他人,放开嘹亮的歌喉,合着外甥教导员指挥的节拍,唱起'八月桂花遍地开',行进的队伍在歌声的鼓舞下振作精神继续前行。"那天父亲讲着讲着,声音有点哽咽……宛若又想起英年早逝的共产党人表哥……


    父亲再三叮嘱我们:“你们要认真教导子女,要他们好好读书,等长大工作了,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,跟党走,进了党的门,就是党的人,要为党服务,为党干事"。父亲虽过世十多年了,但他生前所说的:"我这一生最值得庆幸的一件事,就是抗战支前",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。


    寥寥几句,一位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、热爱共产党、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前辈的模范形象直立其来,道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。


    散文感情真挚、语言生动,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她从入党的那一刻起,就时时刻刻勉励自己,要做一个合格的党员,不能给党丢人。根据组织的安排,她依然做起了党建工作,一干就是30年。这时候:“局里有些同志打趣地说我是一根筋,我认可,是有点认真固执,但我认为,人无论干何事,不干则己,若干就要力求尽善尽美,做的风生水起,既使含笑去见马克思,也要一路山花烂漫得满分。


    退休后我赋闲在家,老体协党支部需要我重操旧业,我又义无反顾地做起了支部组织委员的党建工作。 “如果沒有组织上的关心,领导们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进步;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早期父亲们的因势利导,孕育信仰的种子,同样也就不会有我今天政治上的成熟"。


    她在反映生活的写法上与诗近似,但又不象诗那样讲究节奏和声韵,字里行间丝毫没有虚无缥缈、云里雾里,堆砌词藻、卖弄才情的无病呻吟,在她人生的风景画里,我们看到的是对党的忠诚,善良的笔墨,浪漫的风格。


    薛玉凤女士的的散文,善于把个人、家庭的命运与人民、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。她写的每篇散文,故事细节、抒情状物、写人绘景都是不尽相同的,但仔细品读之后,都会感触到写在纸上的文字有一种聚元气、有骨气、扬正气的力量,紧贴地气,紧扣时代,直击读者的心灵,令人嘘唏不已,感慨良多!


    让我感动的,还有她那些由家常小事状写父母、以过往家事抒写亲情的篇什。这些作品,在看似随意的叙事中常有令人感佩的细节,在看似寻常的感愧中辄见撞人心扉的情愫。写亲情,骨肉同志之情跃然纸上,血浓于水,情至深处催人泪下。如《一副象牙筷子》文中有这样的话:“母亲为供我们姐弟几个读书,将祖上留下来的盘子、海碗等变做现钱,为我们交了学费并补贴家用。唯有这“象牙筷子”,母亲总是咬紧牙关说啥也不肯变现,母亲说过“这象牙筷子是祖上留传下来的吉祥物,要留给后人做纪念的......。


    母亲挪动着他那蹒跚的步履,缓缓地走到大衣柜前,用她那骨感颤抖的手,从裤腰绊上取下钥匙,打开柜子,在柜子底箱的最深处,半晌才摸出那方粗布小包袱,然后慢慢地放在床上,接着一层又一层摊开,把我们姐弟叫到了跟前。霎时,跃入我们眼帘的是“一根根注入了祖上对后人亲切嘱托与期盼的“象牙筷子”;是一双双注入了母亲对儿女最殷切的希望与情感的“象牙筷子”,他们各自带着岁月的沧桑静静地躺在那里,缄默地等待着与之相逢......”


    读到这儿难免让人联想到在人的情感世界中,最柔软的是亲情,最坚固的也是亲情。其结尾更是让人情不自禁、泪流满面,诠释了亲情的温度:“除夕之夜,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的情况,一想到,我就会心肝俱裂,眼泪盈眶。有谁能体会到 “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,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,见面怜清瘦,呼儿问苦辛,低徊愧人子,不敢叹风尘”的母子之情呢?我目睹着这副象牙筷子,多么希望母亲同平常一样,笑容可掬地和我们在一起,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的话,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、什么地位,什么幸福,什么尊荣,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。这副象牙筷子,尽管痕迹斑斑,但在我心里依然美白如玉,稀有昂贵,象征着天下母亲的品格...... ”


    文章再现的母亲形象,无疑是爱与美的化身。这位挺过艰难岁月的母亲,更是一位用弱小身躯与永不停息的劳作,对抗命运之神的坚韧顽强的苦行僧。在她永无止息、任劳任怨的坚守与撑持中,一家人终究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,家庭命运发生了决定性逆转。当她们一家在静好与安稳的三亚吃年夜饭时,写这一篇散文绝不是幸福满足中的不思进取,它一定是发自内心,根植于灵魂,走过生命沼泽地之后的幸福美满,是幸福美满之后的一种回望与豁达。是一种文字承载与主动传播的“一往情深”! 这也正是薛玉凤散文最突出的情感价值之所在。


    草木有了阳光的召唤而蓬勃向上,河川有了入海的向往而日夜奔腾。一个人一旦树立了崇高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,生命就有了无尽的动力。如《朝阳下闪光的“警礼服”》一文所写的事虽然很“小”,却藏着大主题,透出抚慰社会的温度和照耀人心的光芒,是暖心暖肺的情感抒发。


    “腊八节的那天……楼梯里流出儿子亲切的唤娘声。只见儿子身着一套饰有吴钩丝带的藏蓝色“警礼服”,手捧大檐帽,神气十足地站在了我的面前。我不由的上下仔细打量着身高1.83m,高出我半个头的儿子。下意识地伸出青筋暴凸纤柔的手,摸了摸儿子额头上平添的那道细纹,深有感触地说:“儿子,你真像只矫健的大雄鹰,妈妈希望你展翅飞翔啊!”


    文章的开头就展示出最伟大母亲的慈善仁爱和深深的期待。当庚子春,疫情来袭,儿子大年初二,有紧急行动需要立刻返岗时,儿子的一席话道出了千万警察的心声:“妈,你不要焦心,我既然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,就要有所担当,国家有难,我岂能忘记警旗下的誓言”


    儿子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,履职尽责担当作为,她无言可语,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,视线模糊了双眼……这一走,就是二十多天没有回家,儿子带领科室的几个同志,日夜坚守在抗疫第一线。当儿子被评为先进,走上领奖台时,她又深感欣慰至极。整个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,把握时代脉搏,弘扬真善美,把个人、家庭的命运与人民、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,给人以昂扬向上的力量。


    还有散文《 女人的幸福》当儿子四十岁的生日时,孙儿抱着一束温馨的百合花嚷嚷着冲进门来时,儿媳从手提包里拿出“一条精美的琥珀蜜蜡佛项链”:“儿子行态稳重,小心翼翼地将蜜蜡佛项链戴在我的脖子上,继而,还循规蹈矩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,然后,轻轻地对我说:“妈,今天是我四十岁的生日,是妈的‘难日’,祝妈吉祥!谢谢妈!孕育了我。没有您的十月怀胎,就没有我的血肉与灵魂;没有您的亲劳与哺乳,就没有我的成长与人生。您的爱似涓涓细流,渗入我的心田。妈不仅教会我如何做人,而且教会我如何做事。今天这小小的礼物在我们小户人家的眼里,似乎显得有点贵重,但它远不及母亲养儿之恩的千万分之一,愿妈带着儿的孝心,儿的祝福,平安度过晚年,度过余生……”


    儿子把一腔浓情慢慢挥洒,用孝的种子,浇灌爱的甘露,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“孝”的含义。孩子一席话,似电击热流穿透她体内的每根神经。即而,她从孩子的生命飘落尘世最初的记忆白纸上,刻下的是特定时代生存的艰难、生活的艰辛、母爱坚韧的深切体验,用文字刻画出酸辛与温暖交织的深深印痕:“记得,四十年前的今天,我的人生经历了生与死的体验,同时也偿到生与死的甘甜。那时,我身子沉沉,面呈褐斑,衣不合体,走起路来企鹅似的一摇一摆,每天出入学校的教室、操场、办公室,甚是丑美。然而,“母性让我丑的自豪,丑的心安理得”。 尽管腹中的胎儿拳脚相加不时给我带来阵阵的痛苦,但这是大自然给女人的馈赠,这是幸福的享受与期待。”


    然而就在 “分娩”的那天上午,她在办公室流水批完最后一份期中考试卷子,忽觉腹部稍坠作疼,一股血水从体内顺腿流到脚裸,即刻裤袜湿透。“我惊恐万状,六神无主,不知所措,差点没有哭出声来。我忐忑不安,连连追问,有幸我的搭挡杨姐老师,有过这样的经历,她劝我:“小妺,莫慌,这是羊水破了”。她赶紧跑出去,找回一顶大草帽,帽绳加长,往我的肩背斜斜一挎,草帽正好扣在身后,然后陪我拖个沉重的血身,穿街过巷,徒步向县医院走去。当时,我躺在产床上,额上的汗珠子一颗一颗地往下滚,浑身透凉,阵阵疼痛昏晕难忍,感觉死亡就在身边,仅一线之差,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夕阳西下,太阳挨山。当孩子挣脱母体,呱呱坠地,哇!哇哇地啼哭着来到这人世间。我才松了一口气,用纤细柔软的手,揉了揉盈满泪水的眼窝,忍不住哭出声来……”


    读到这里,我的鼻尖发酸,一个女教师差点“分娩”在办公室里,这虽然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,然而,当它发生在教师的身上时,显得格外的令人感动,也格外的令人敬重。我们的教育事业,尤其是农村的教育事业,就是有无数薛玉凤这样的好教师在以血肉之躯,艰苦的撑持着。这些作品它记录人间变迁、反映发展成就、是亲情牵扯着人割舍不下,也是亲情支撑着人走遍天涯。这一切,薛玉凤的笔下文字,都表现得淋漓尽致,表达得无以复加。


    薛玉凤女士的散文更多的是追忆是回味,是倾诉是疗伤,是治愈是拯救,常常显得细腻而琐碎。但却绝对是指向内在宇宙的情的深沉、爱的绵密、乐的质感、痛的真切。她有一种敢于把内心深处的真实,和盘托出给世界和他人的信赖与气场!


    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最持久的力量。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言:“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,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。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,薛玉凤女士站在“立德树人”,涵养公共文明,重塑民族精神高度,用散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融入到人们的血液和骨子里,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的滋润、涵养作用。尽管这次获奖在她的意料之外,但却在情理之中,一等奖非她莫属。期盼薛玉凤女士继续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,写出更多讴歌时代和人民的好作品。

 

陈靖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