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通知:
当前时间:

老家味道:洪洞大槐树家宴

时间:2023-10-11 09:45  点击:450 作者:贾北安 来源:洪洞老体协

    洪洞自古就有“根祖圣地、华人老家”的美誉。自1991年起,洪洞县顺应民情,在几百年民间祭祖活动的基础上,吸纳了大量民间祭祀仪规,每年县上举办的“洪洞大槐树文化节”,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,受到海内外移民后裔的热烈响应。数以万计的移民后裔云集于此,共祭移民祖先,共话同根亲情,观看非遗展演、品味老家味道。饱含着浓浓乡情乡味的大槐树美食家宴,是洪洞人对游客和移民后裔最美好的祝福。


    成化版《山西通志》记载:洪洞县,春秋时杨侯国。洪洞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饮食之俗,蔚为大观。公元前647年,周襄王念其伯桥(晋献公之弟)先人功勋,敕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),称杨侯。杨侯国,是为洪洞得名之源。同年,杨侯亲制饭、饮、膳、馐、珍、酱六类饮食,每类九品,共五十四式饮食,以谢周王,自此天子饮食皆出于此。而杨侯制宴,亦为洪洞饮食的发端。此后,宴席流传民间,又有府宴和家宴两个流派。府宴用尽珍馐,专宴士人;家宴则杂粹民味,以为制式,专待宾朋。


    《礼记》载,舜时期就有家宴,当时家宴的形式还是席地而坐。到了唐代,家宴形式有了变化,坐上了椅子,长条凳,由此逐渐出现了长方形桌与方形桌。到了明朝,有了八仙桌。清康熙,乾隆年间,圆桌代替了先前的八仙桌,具有团团圆圆之意,更适宜咱合家欢聚时享用。


    自明朝开始,洪洞移民常回大槐树下寻根问祖。洪洞人多以家宴招待回乡亲人,既要让亲人感知乡俗民味,又需顾虑亲人口味,故称 “大槐树家宴” ,流传至今。大槐树家宴已经成为接待贵宾、上任、婚礼喜寿时特备的高级宴席,被誉为“三晋名宴,洪洞一绝”。


    大槐树家宴根据待客人数的不同,规格的不同,民俗饭店特意备了不同菜系的家宴供大家选择。如:四平八稳席、六六席、八八席、十全十美席等。当客人入座宴席后,首先上茶,先从主位开始,依顺时针顺序斟茶。斟茶结束,用特制槐叶青花瓷果盘盛放四干果、四鲜果,干鲜间杂,摆放在餐桌中央,最后呈圆形。接下来开始上凉菜,凉菜依据顺序摆放在餐桌四角。摆放时尽量做到一荤一素间隔搭配。凉菜之后直接上开胃汤。俗话说“吃饭先喝汤,胜过良药方”,开胃汤还有润喉暖胃促进消化的功效。这时候开始上热菜,首先把菜进行简单的区分,尤其是与桌面上已摆放好的凉菜之间,注意荤素分配、菜品高低搭配。在这期间还需不间断为客人续茶、添酒倒酒顺序与斟茶顺序一样,从主位开始顺时针进行。最后主食上齐家宴便算是结束。


    由于家宴档次不同,主食的种类数量也有差别,但每一道宴席都有享誉南北的一道美食“开花馍”,也称“蝴蝶馍”。蒸熟的馒头个个似白牡丹,而且颇有蝴蝶的造型,顾名思义由此而来,它是北方传统面食品种之一,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。


    相传,“开花馍”是由元朝洛阳东乡马家里员外的家厨发明的。那时,明太祖朱元璋还在马家做杂工,吃过这种馒头后觉得特别松软,食之裹腹满满,后来他当了皇帝,要御厨制作,御厨不会,经朱元璋的夫人皇后马家小姐指点才做出来。再后来历山有名厨师幸得入宫,学得此法,传回洪洞老家,流传于今世。馒头制作过程将其面粉、水、食用碱混合均匀,通过揉制、饧发后蒸熟便可食用,制作好的馒头形圆而隆起,后经改良有了当下各种不同造型、风味的馒头。

 

    除此,主食中还有一种小米馍馍。采用久负盛名的皇家贡米“沁州黄”作食材。沁州黄小米系山西小米的代表,享有“天下米王”和“国米”之尊号,其色泽蜡黄,晶莹透亮,颗粒圆润,状如珍珠,民间谚语谓“金珠子”“金珠不换沁州黄”。沁州黄小米绵软可口,清香扑鼻,且营养丰富。中医学认为,沁州黄小米味甘,性微寒,有清热、消肿及滋阴之功效,另外馍芯里边夹有红豆。红豆性甘平,具有清热解毒、健脾益胃、利尿消肿、通气除烦、补血生乳等多种功效,这是大槐树家宴中人们最喜欢吃的一道传统营养滋补佳品。小米馍馍深得妇孺老幼,当下市场的喜爱,凡是品尝过的都会吃了再兜一份回去。


    2012年,第二十二届中国·洪洞大槐树文化节,国家一级演员、节目主持人王刚下榻大槐树民俗饭店用餐时,对“开花馍”、小米馍馍更是赞不绝口,并附庸风雅的说了一句“尝遍天下美食,唯有此物最是绝”茶余饭后还特意询问了美食的做法与讲究,临走的时候更是强烈要求打包了几份带给家人亲自品尝。


    如今大槐树家宴,已成为款待海内外移民后裔最高级别的美食。无论风雨大槐树家宴愿为您洗手做羹汤,愿用最走心的社交方式,满满的诚意为您精心布置、摆设宴席,口腹愉悦的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,让您吃出家的味道和温馨,品尝真正的人间烟火中最渴望的温暖,用更广阔的空间与您建立更深层次更亲密的关系,以表达老家洪洞的热忱厚意。


陈靖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