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全国老年人桥牌赛上,20支队伍参赛,高手如云,山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桥牌队(以下简称省老体协桥牌队)的队员们用“桥”通心、以“牌”激战,勇夺亚军。
作为一项小众运动,桥牌一直给人“入门难”且“规则复杂”的感觉,它究竟有何魅力?
精彩瞬间
及时纠错打赢东道主
桥牌如何玩?
四位玩家分四个方位落座,南北搭档,东西搭档,两两对抗。拿到牌后先竞争叫牌,叫牌成功后,根据叫牌内容完成一个目标,这在桥牌的专业术语中叫定约,比如,南方方位的玩家成功叫牌2红桃,那红桃就是这轮的“将”,2代表要赢得8墩(1代表7墩,2代表8墩,依次类推,一轮共13墩)。
“接到比赛通知,我们根据老年人的训练水平、身体状况等选出14人,分成一队和二队,由省老体协主席苏亚君带队。”省老体协原副主席、70岁的李世杰说,比赛中,队员们把数学计算、逻辑推理、心理博弈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1/4对抗赛中,排名第七的省老体协桥牌队二队对战排名第二的东道主安徽队。“其中一轮,我们的队员本该叫牌1红桃,可因拿错叫牌卡片,只能叫1方片。”李世杰说。
75岁、有近50年牌龄的赵东坡解释道:“在桥牌发展过程中,叫牌经历了口头—书写—卡片的过程,拿哪个花色的卡片就表示要叫哪个花色的牌。”
当时,在一旁观看的李世杰捏了一把汗,好在拿错叫牌卡片的队员有着40多年牌龄,他沉着冷静,及时纠正,成功定约4红桃。
尽管有失误,但两位队员凭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“把一手牌的潜力打到极致”。他们默契配合,打赢东道主,进入1/2决赛。
在1/2决赛中,省老体协桥牌队二队对阵湖北队,队员们默契配合、稳定发挥战胜湖北队,与浙江队双双挺进决赛。经过顽强拼搏,省老体协桥牌队二队获得亚军。
桥牌魅力
变化无穷富有挑战
邓小平、钱学森、巴菲特、比尔·盖茨等很多中外名人都是桥牌的忠实粉丝。目前,桥牌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,还登上了亚运赛场。
桥牌这项极具挑战的运动对门外汉来说枯燥难懂,但对牌手来说,自得其乐。“变化无穷,富有挑战。”李世杰用8个字来总结桥牌的魅力。在李世杰看来,桥牌的变化体现在不确定性上。52张牌分发到四人手中,形成不同组合,即使终身打牌,也很难拿到两副完全相同的牌。“就算是拿到相同的牌,叫牌方式不同,打法不同,结局也会不同。”李世杰表示,正是有变才有趣味,才有挑战。
退休前,李世杰曾是山西省体育局副局长,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有独特的理解:“有的运动属于尽心尽力类,比如射击,运动员尽全力完成自己的部分,最后得分相加;有的属于用心竭力类,比如接力赛,前一名运动员竭力完成这一棒交给下位运动员……而桥牌讲究的是通心生力,如果两人心意相通,就能形成合力,打赢比赛。”
看来,搭档很重要。
有了好搭档,再有好运气加持,胜算岂不是会高很多?
对此,赵东坡表示:“其他运动项目,以跑步为例,如果比赛当日对手身体不适那我的运气就会比他好,这种运气只占10%左右,再比如猜正反面,运气占50%,而桥牌的竞技能力和运气大概分别占70—75%、20—25%,这也是吸引很多人玩桥牌的一个原因。”
一旁61岁、牌龄43年的省老体协桥牌队负责人池秀廷接过话头:“正是因为这样,平民选手也有可能和国手对阵,甚至赢上一轮都有可能。”
除此之外,池秀廷认为,桥牌的魅力还体现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,别看牌桌上风平浪静,其实对手过招早已暗流涌动。“人的脑子越用越灵,我们这些玩桥牌的人肯定不会得老年痴呆。”说完,池秀廷先爽朗地笑了起来。
树立榜样
吸引老年人参加运动
李世杰认为,只有老年人好,这个社会才是美好的社会。“作为老年人,我们打比赛并不是为了树立成绩的标杆,而是为了向老年人树立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标杆。”李世杰说。
在李世杰看来,老年人不管参加哪种体育运动,都可以强身健体、愉悦身心,还能避免和社会脱节,“所以,体育运动、文艺活动都应该尽可能地把老年人吸收进来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老年人被忽悠去赶场领鸡蛋的可能,进而降低被骗的风险”。
为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到这项智力运动中来,池秀廷在山西老年大学省机关事务局分校开设了桥牌教学班。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,初学很难,但只要坚持学下去,入了门,定能从中收获无限快乐。
目前,省老体协桥牌队共有队员约50人,平均年龄65岁,年龄最大的78岁,每周二、五下午,队员们在省老体协活动室互相交流、切磋、磨合。
近年来,省老体协始终将桥牌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,每年都会在经费预算中划拨专项款,用于购置专业桥牌设备、组织日常训练、支持队伍外出参赛等。无论是日常训练所需的专业场地、牌具更新,还是队员们奔赴全国各地参赛的交通食宿费用,省老体协都全力保障,让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桥牌技艺的钻研中。在省老体协长期且有力的支持下,山西老年桥牌队伍硕果累累、屡创佳绩。
对于未来,李世杰表示,省老体协一直在研究具有老年特色的体育运动,希望尽最大可能帮助更多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、跟上现代化的生活,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。 (转载自智慧生活报 记者丁婷婷)